番长江电影|电影《在拖长江那个地方》的剧本

作者:雕龙文库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一辆白色的日本德胜牌面包车在柏油路上疾驰。

  从车里往外看,驾驶窗显现的矿区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在显大。

  面包车从铁路桥下钻出。铁路跨江而过。面包车傍山临江而行。左侧山崖壁立如削,右侧的江水翻滚着混浊的浪花,蜿蜒流去。

  面包车沿着一个“之”字形路爬山。

  镜头拉开:一个现代化的矿山沿江迤逦而建,选煤厂巨大的圆形储煤罐巍然屹立,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开出选煤厂,鸣叫着奔驰而去。

  深沉的男画外音:“人生有许多转折点,拖长江边闪着光斑的那些日子使人难以忘怀。我离休之前的十八个年头是在那个地方度过的……”

  推出雄劲的楷书字幕:在拖长江那个地方。

  主题歌音乐起。

  在主题歌乐曲声中,闪过如下画面:

  镜头从高空向下俯拍。无雪的早春景色,咋暖还寒。群山连绵,起伏如波浪;峡谷中拖长江曲折流淌。

  镜头平行拍摄。四辆解放汽车载着建设者行驶在江边公路上,每辆车都飘展着红彩绸旗一面。

  绿色的帐篷沿江岸山坡排开。

  井下巷道施工作业——两个工人用风钻打孔。

  工人们在拖长江波涛中抢救器材。

  巍巍耸立的竖井井架。转动的天轮。发碹的井下大巷。

  高高的矸石山。矿区幢幢楼房。

  在以上闪过的画面由下而上依次升出演职员表。主题歌音乐止。

  1

  面包车内。后排一位四十多岁中年女干部,端坐凝思,俊秀、文静的面庞还没消失青春的风韵。挨着她坐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从脸型上,像母女,他们是周淑杰和女儿韦玲。

  在周树杰和韦玲的前排坐着一位四十五六岁的中年男子,服装朴素,表情坚毅,——机电副矿长鲁德祥。挨着鲁德祥坐的是头发花白的五十六七岁的矿党委书记王志超。王志超脸部特写:安稳持重,饱经风霜。

  司机座旁身材魁梧、身体结实的原矿长黄逸俊向车门窗侧着头,他转过头——我们看清,他有六十岁左右,头发几乎全白,眼睛有神。他跟鲁德祥说了一句话又转过脸去,正视前方。

  我们已经熟悉的他的画外音:“今天他们送我回河北老家。家,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儿!青山有幸埋忠骨,天涯何处不是家!十八年前,淑杰、韦彦辉、老周,我们到这儿安家……”

  黄逸俊回忆、沉思的脸的画面像照片一样翻转180度,画面出现1966年1月的历史场面。

  2

  北方唐山火车站。上午,晴天,雪花纷飞。

  站台上,两个青年人举着鲜艳醒目的横幅:“热烈欢送赴内地支援三线建设的同志们!”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站台上的人们向车上的人招手。十来个车窗窗口都伸出手挥动着,激动、兴奋的脸挤满镜头所见的这些车窗。镜头推前,一个窗口,——我们看见四十刚过的黄逸俊和三十八九岁的王志超的面孔。旁边的一个窗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同志和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同志的面孔,脸型像父女。女同志的脸型明显看出就是影片开始面包车上中年女干部周淑杰年轻时的模样,四十多岁的男同志是周淑杰的父亲——工程师周雄。

  3

  车头迎着镜头开来。长长的客车车厢从镜头前刷刷驶过。

  镜头从车厢内往外拍——,在列车的行驶声中,镜头闪过广阔、平展的华北平原的田野,田野上的村庄。

  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向镜头右侧移去。

  列车驶上铁桥的声音,镜头闪过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

  列车驶过铁桥后在平地正常行驶的声音。画面闪过广西秀丽的山水、甘蔗林、芭蕉树的景色。

  列车行驶的前方出现隧道洞口,列车驶入隧道,画面漆黑;画面又迅速亮了,列车驶出隧道。

  画面闪现贵州的崇山峻岭,绝壁危岩。列车声远去,消失。

  峭崖高巗,险沟深涧化成行驶在盘山路上的四辆解放牌汽车。

  4

  四辆解放牌汽车行驶在拖长江边公路上。车上是热情洋溢的男女青年建设者,他们笑着、谈着,时而指山,时而指地,时而指江。

  车厢前部,红绸旗飘扬。周淑杰与另一名女伴徐美芬并肩站着,鲁德祥又挨着徐美芬站着。

  车上人粗犷、热烈的歌声:

  我们年青人

  有颗火热的心,

  革命路上当先锋!

  不怕千难万险,

  不怕山高海深……

  5

  第一辆汽车驾驶室内。黄逸俊对王志超:“得抓紧盖房子,后面大批人马跟着就进来!”

  王志超紧锁眉头又乐观地:“任务艰巨啊!”

  6

  第二辆汽车驾驶室内。挨着驾驶员的一个二十五六岁戴眼镜的青年技术员展开图纸。挨着这位技术员的周雄指着图纸:“盘西煤田——”

  技术员韦彦辉抬起脸,——我们看清,影片开始面包车上那个十八九岁姑娘的脸与他很像。

  黄逸俊画外音:“周淑杰和韦彦辉刚结婚不久,夫妻双双申请来西南;鲁德祥和徐美芬准备在这边结婚。”

  7

  在拖长江边稍远一点儿一个平缓的山坡荒地上,几个绿色的帐篷已经支起,工人们还在搭帐篷。几个竹笆临时房已经盖成。

  特写:一间竹笆房门口贴了一张标语似的纸条,上写几个大字:矿区筹备处。

  三辆汽车停在房前空地上。周淑杰、韦彦辉、鲁德祥、徐美芬、周雄和一帮工人从车上往下卸竹竿、竹笆和油毡。

  黄逸俊腰扎围裙、袖子挽起、手拿菜勺从另一间竹笆房里走出来,朝卸车这边喊道:“快卸!卸完车吃饭!有红焖肉!”

  8

  黄昏。岸边。工人们在岸边洗脚,洗脸。

  岸边一角。鲁德祥捏住徐美芬的手指,用别针挑竹刺。

  “别动!扎的很深……”

  “哎哟,你轻点嘛!”

  鲁德祥把竹刺挑在自己的指尖上:“看,有五毫米长,零点五毫米粗!”徐美芬甩甩手走到一块石头上,坐下,望着江水。鲁德祥拿着脸盆从镜头外走进画面、走近徐美芬,唱道:“小河的水呀静静的流,知心的话儿藏在心头……”徐美芬:“工人都没地方住,咱们结婚住哪儿呢?”

  鲁德祥:“要不,推迟吧?”

  徐美芬:“不嘛!我要和你在一起……”

  鲁德祥:“要不咱们租一间老乡的房子吧?”

  徐美芬把一小块石子儿丢入水中,柔情地给鲁德祥一个媚笑:“只能这样。等以后盖好了房子再搬家!”

  鲁德祥:“那时呀,就不是两口人了!”

  徐美芬笑而不语,往鲁德祥脸上撩水。鲁德祥用手挡水、摸脸,徐美芬咯咯笑着。淡出。

  9

  淡入。冬景。群山白雪皑皑,满树银花。

  建井工地。斜井井筒倾斜入地,黑黑的洞口吐出三个三角形翻斗车,车上天桥,工人翻渣。

  竹笆盖成的临时绞车房内。寒气从出绳口袭进来。徐美芬穿着蓝棉衣,围着绿围巾,坐在司机椅上。信号铃响,徐美芬往井下放车。

  门开。穿着胶靴、戴着安全帽的鲁德祥走进来,端着一个饭盒。

  鲁德祥:“美芬,有酸菜!”

  信号铃响,徐美芬停车。徐美芬欲站起走下司机椅,信号铃又响,徐美芬开车。

  鲁德祥把饭盒放到铁炉子上,说:“你吃吧,我还得去安装水泵。”说完,推门走出。

  徐美芬全神贯注开车。

  信号铃响,徐美芬停车。徐美芬走下司机椅,呼唤着:“德祥!”徐美芬拉开门,白雪茫茫。

  10

  春天。午。阳光灿烂。农民在耙水田。——水牛粗壮的腿从泥泞中拔出,缓缓走着。

  平地,蔬菜连畦。山坡,绿草如茵。丛丛映山红花灿灿如火。

  两朵无名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两个人的腿在草丛中一前一后缓步行走。前面的一双脚穿着一双黑色的女式布鞋,后面的一双脚穿着一双黄色的胶鞋;前面的步履轻盈,后面的步伐有力。两个人行走的小腿和脚在一丛盛开的映山红前停住。镜头摇上:健美婀娜的周淑杰胸部的轮廓和她如映山红般红艳艳的脸,稍有些瘦削的韦彦辉的脸。

  周淑杰关切、疼爱地:“你瘦了?”

  特写:戴着眼镜,淳厚朴实的韦彦辉的脸,比刚来时黑瘦些。

  韦彦辉:“是吗?好多工作等着干。——咱爸不也瘦了?”韦彦辉的手搭在周淑杰的肩上,二人的目光朝山坡下望去——

  山坡下。临时竹笆房、帐篷连成片,迤逦沿江而布。拖长江水在山脚下缓缓流着,公路与江水相伴蜿蜒伸展,江水像青色的带子,公路像白色的带子。高压线像蛛丝飞越峡谷,水泥线杆和高压铁塔直耸蓝天。

  镜头转回,周淑杰、韦彦辉二人上半身同时收入画面。欢快的音乐。

  特写:镜片后面韦彦辉热情、深情的眼睛。快速叠印韦彦辉回忆的画面:

  洋溢着青春朝气的韦彦辉、周淑杰走出“唐山矿业学院”的校门。

  墙上镜框镶着韦彦辉和周淑杰两人半身合影照片。

  日历。1965年11月2日。

  门上红双喜字。

  叠印的画面化成特写:周淑杰团团脸蛋儿双眼皮下美丽的大眼。叠印周淑杰回忆的画面:

  一个本夹子。本夹子封面画是:两个穿着裙子的姑娘和一个手拿草帽身背行李的小伙子站在山冈上望着前方。画下面七个美术字:好儿女志在四方。周淑杰把本夹子放在桌子上。在桌旁绘图的韦彦辉抬起头感激地望着周淑杰。

  叠印的画面消失。镜头拉成周淑杰的近景。周淑杰双手从胸部往下抚摸凸起的腹部,嘴角羞涩地一笑。叠印周淑杰想象的画面:

  韦彦辉抱着二岁的女儿亲着,周淑杰在旁幸福地笑看。欢快的乐曲换成五十年代脍炙人口的“青年圆舞曲”:“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宽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的旋律热烈奔放。

  镜头摇上高空。湛蓝的天空悠悠白云飘浮。音乐止。

  11

  奔湍的拖长江。

  黄逸俊画外音:“当事业和爱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艰苦的日子也像春花一样绚烂,像米酒一样甘醇。可是,生活并不都是轻音乐,有时会遇到骤来的风雨。”

  一辆辆满载水泥、设备、木材、钢材的汽车行驶在矿区公路上。一些车在拖长江边丁字形路口停了下来。路口处岸边摆放了很多器材,有的用篷布盖着。工人还在从车上卸水泥和钢材。工人推着装着水泥的手推车、扛着木头从临时搭起的桥上走过,把各种材料运到对岸。

  12

  江边工地,丁字形路口处。黄逸俊、周雄、韦彦辉三人交谈着。

  黄逸俊焦急地:“必须赶快修桥,不然影响工程进度!”

  周雄:“小韦,你和技术室的同志们设计一下,把方案报我。要快!”

  韦彦辉点点头,望着路边等候卸车的长长的车龙。

  一辆空的解放汽车由远驶来,在路口处停住。车门开,王志超出来喊道:“老黄,老周!到指挥部开会!”

  13

  深夜。竹笆房内,白炽灯下。韦彦辉在桌子上绘图,坐在床沿上。两张单人床并着,周淑杰躺在旁边。

  周淑杰:“彦辉,你老这样熬夜不行!睡吧,明天再画!”

  韦彦辉没抬头,说:“好。”

  窗外一个闪电,接着传来可怕的雷鸣声。

  韦彦辉把图纸叠上收起,夹入那个“好儿女志在四方”本夹子里。站起身走到墙角穿上雨衣。

  周淑杰在床上支起身子,问:“下这么大雨,你——”

  韦彦辉:“我到江边看看。——新到的矿灯架不知苫好没有?你先睡!”说完,转身欲走。

  周淑杰:“彦辉!”韦彦辉停住,望着周淑杰。周淑杰离床下地,腆着肚子,说:“那你拿着手电。”

  韦彦辉:“不,你在家也得用。我去借矿灯!”开门走出。一个闪电连着一个闪电,一个雷声接着一个雷声,大雨如注。

  周淑杰左手撩起窗帘,右手托腮,隔窗望着外面的雨。

  特写:周淑杰担忧、关注的面容,深潭般的眼睛。

  14

  拖长江岸边,大雨哗哗。

  黄逸俊大声说:“老王,老周,你们率领人到西岸,把材料、设备移得离岸远一些,把水泥和矿灯架的篷布盖严、扯牢。我和小韦在东岸搬那一堆坑木。——别说了,快走!临时桥冲坏了你们就过不去了!”

  周雄、王志超领一帮工人过到河西岸。

  咆哮的江水带着可怕的啸声飞泻而来,江水陡涨。临时木桥的桥柱挂上了很多树枝和树根,中间的桥柱动了,摇晃了。接着,整个桥身剧烈地晃动起来,顷刻被洪水扭断。桥板和木柱被发狂的江水冲走。

  15

  东岸。黄逸俊与工人们把岸边的一堆坑木移到公路上靠山一侧。迅猛的江水冲刷着木头下的土。土,哗哗往下垮落。

  “快,闪开!”黄逸俊喊。

  “注意!不要到里边去了!”一个工长喊。

  韦彦辉的眼镜净是雨水,他看不清前面,他还想再扛一根木头。韦彦辉走到了靠岸的木堆里侧。一个工人惊叫一声:“韦技术员!”

  韦彦辉站的地方在下沉。呼的一声,还剩下的十几颗木头连同韦彦辉一起被洪水冲走,转瞬间被汹涌的江水吞没。

  16

  贵州农民木板房的耳房内。鲁德祥在本子上写字。徐美芬用手绢擦着眼睛,看着手中的照片。

  特写:鲁德祥、徐美芬、周淑杰、韦彦辉四人在贵阳黔灵公园黔灵湖畔烈士纪念碑前留影的照片。

  17

  江边。雨过天晴。鲁德祥、徐美芬、王志超、黄逸俊、周雄和工人们伫立岸边。

  周淑杰站立岸边,双手拿着那个“好儿女志在四方”本夹子。憔悴的双眼满含悲伤的泪水,一滴、两滴,滴在本夹子上画中人的好儿女脸上。

  韦彦辉在山谷中回响的洪亮的画外音::“好儿女志在四方!”

  18

  黄逸俊画外音:“韦彦辉的牺牲给人们的不尽是悲伤,矿区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进展。”

  灯下。周淑杰在用心绘图。

  建桥工地,工人们浇筑桥墩。

  新的钢筋水泥桥落成。一辆一辆汽车驶过桥去。

  19

  几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驶过桥,轿车过桥后在岸边建井工地停下。

  黄逸俊画外音:“三线建设倾注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矿区工地留下了他们闪光的足迹。最难忘1966年5月的一天,彭德怀同志、程子华同志到矿区视察。”

  第一辆轿车门开了,彭德怀同志走出来;第二辆轿车门开了,程子华同志走出来;第三辆轿车走出煤炭部副部长范文彩和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丁丹同志。

  彭德怀同志穿着朴素的灰布衣服,戴一顶深蓝泥帽,面容沉静安详。黄逸俊、周雄、王志超和其他矿区领导同志迎上来,先后与彭德怀、程子华同志握手,与范文彩、丁丹同志握手。

  彭德怀:“同志们辛苦了!”

  程子华:“同志们好!”

  范文彩、丁丹同志与矿区领导交谈,听汇报。

  彭德怀同志走到平洞施工处。彭德怀同志扬脸看在山腰上施工的工人。镜头推前,彭德怀同志的脸定格。

  黄逸俊画外音:“每当我想起与彭德怀元帅会见的情景,无声的浩歌就从心里升起。我们三线建设的工人永远怀念彭德怀元帅。”

  20

  特写:日历,1967年2月3日。

  黄逸俊画外音:“在浩劫的年代,我,老王和老周与千千万万的老同志一样,都经受了严酷的考验。”

  江边。雾障群山,浪击岸石。

  王志超、黄逸俊、周雄在批斗会的台前低头站着。三个人胸前挂的牌子分别是:三反分子王志超,死不改悔走资派黄逸俊,反动技术权威周雄。

  快速闪过如下画面:

  狂风吹折树枝,暴雨冲刷土地,乌云遮蔽明月。

  21

  黄逸俊画外音:“矿井施工停止了。建设的材料都做了‘文攻武卫’的武器。鲁德祥因出身不好也从技术室清理出来监督劳动。有一天,车间主任让他们班组用钢管做梭标……”

  一堆镀锌的大拇指粗的管子堆在机电车间内。

  车间主任:“钳工组把管子锯断,两米一根,做扎枪。鲁德祥不老实,要比别人多干,锯15根!”

  鲁德祥走前几步,指着镀锌钢管向车间主任解释、恳求:“张主任,这钢管不能锯!”

  张主任:“为什么?”

  鲁德祥:“这是为安装进口压风机专门进货的特殊管子。锯断做扎枪简直是犯罪!”

  22

  “犯罪?——捍卫红色政权是犯罪?真是反动透顶!”镜头拉开,鲁德祥在造反派队部受训。

  造反队战士:“你这个地主崽子,还坚持反动立场,与人民为敌!别忘了,你老子还是右派!只许左派造反,不许右派翻天!”

  23

  黄逸俊画外音:“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韦彦辉的离去给周淑杰造成巨大的伤痛,鲁德祥与徐美芬则是另一种悲剧……”

  矿区旁边小镇的公共汽车站。徐美芬抱着一岁的孩子在汽车后面靠窗坐着,抽搐着双肩,用手绢擦泪水。

  鲁德祥站在车窗外。一个带红袖标的造反队战士站在鲁德祥身旁不远的地方。

  鲁德祥:“美芬,原谅我!我不该让你到这儿来,也不该和你……。现在你把孩子也带去,再找一个成份好的、家庭好的人,别再让孩子——下一代受连累!”

  徐美芬痛哭失声。

  汽车开动。鲁德祥悲痛地喊:“美芬!”

  特写:鲁德祥瘦削、木然、悲戚的脸。

  画外传来徐美芬清脆的笑声。徐美芬画外音:“等以后盖好了房子再搬家!”

  鲁德祥痛苦的脸化成一片落叶在水上飘。

  江面无数雨点。

  24

  火车从隧道钻出。铁路工人在架桥、铺轨。

  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从矿山开出。

  25

  桌子上已摆了三盘菜。一只手拿着茅台酒瓶往三个约一两装的白瓷酒盅里倒酒。镜头拉开,王志超把最后一只酒盅倒满,放下酒瓶。周雄,黄逸俊坐在桌子两边。

  黄逸俊画外音:“1970年,王志超最后一个恢复了工作,进了领导班子。”

  周淑杰又端上一盘菜来。四岁的韦玲端碗吃饭,走到桌边。

  周雄:“来,喝!”三人都喝了一口,放下酒盅,吃菜。

  周淑杰:“爸爸,黄叔,王叔,你们解放了,恢复了工作。可有的人还没有解脱厄运。”周淑杰走到窗前,用抹布擦着玻璃,说:“历史旧帐的纠缠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黄逸俊:“明天核心会上,我再提这个问题!”

  黄逸俊画外音:“落实了政策,恢复了鲁德祥的工作,可医治不了他心灵的创伤。”

  26

  远景,楼房鳞次栉比的新矿区。建矿初期的临时房已被钢筋水泥的永久建筑所取代。镜头推前,矿区办公大楼。

  办公楼内走廊。镜头扫过财务科、工资科、测量科科室的门牌。镜头停在技术科门牌上。

  技术科办公室内。夜晚,灯下,鲁德祥在绘图。

  黄逸俊、周雄推门入。

  鲁德祥站起来:“黄矿长,周总——”黄逸俊、周雄走到鲁德祥桌旁看图纸。

  周雄:“小鲁,你说说这么改的理由?”

  鲁德祥:“原场地已不能再扩大,提升绞车房的基础有滑坡现象。改到这边,把单机斗改为双机斗,增加排矸量,能够适应生产的发展。”周雄点点头。黄逸俊赞许的目光。

  周雄:“翻车斗的重心一定要选择好。翻车架结构设计图绘出来了没有?”

  鲁德祥拿开上面一张图纸,指着下面一张:“在这。”

  周雄、黄逸俊看图。黄逸俊转过头轻声问鲁德祥:“小徐来信没有?”

  鲁德祥:“总共来过三封信。——前不久来了一封……”

  黄逸俊:“她怎么样了?”

  鲁德祥:“她已结婚了!”

  27

  急速切入。一列拖着长长绿色车厢的火车飞驶在矿区铁路上。大客车在矿区公路上行驶。

  夜晚,矿区灯火辉煌。矿区公路旁杨树、法国梧桐树婆娑多姿。穿着裙子的矿山姑娘和服装整洁的矿山小伙从树前走过。

  黄逸俊画外音:“当历史扫荡了那些魑魅,社会前进的步伐更快。一个初具规模的大型矿区在全体建设者的劳动中矗立在乌蒙山麓。可是,老周却病倒了。”

  28

  医院病房。周雄两腮、两眼窝深陷。王志超、黄逸俊、鲁德祥、周淑杰在床前。13岁的韦玲在削苹果。

  黄逸俊画外音:“1979年6月12日,老周终于先我们而去了。在人生的征途上,不在于谁先倒下去,而在于倒下时无愧自己的一生,在事业的天平上应有自己加的砝码,尽管很轻。”

  依次闪过下面定格照片:

  字幕:1956年。

  青年时的周雄陪同煤炭部长在开滦唐山矿井下掌子面视察工作。

  字幕:1966年。

  向彭德怀、程子华、范文彩、丁丹同志汇报矿区建设情况。

  字幕:1977年。

  出席全国煤炭学大庆赶开滦会议,与国家的领导人合影。

  29

  党委会议上。顾问黄逸俊发言。在镜头扫过的参加会议成员中,有王志超、鲁德祥、周淑杰的面孔。

  黄逸俊画外音:“培养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是党交给我们老同志的一项艰巨任务。1980年,鲁德祥担任机电副矿长,周淑杰任矿机电副总工程师。——而我,从那时到现在,尽了我顾问的责任。”

  主题歌起。闪过如下画面:

  帐篷前几块石头支起盛着水的脸盆,韦彦辉用树枝烧火,王志超往脸盆倒米。

  周雄与另一名工人扛一根铁道。

  黄逸俊在井下采面和工人打柱。

  倾斜向上迅速移动的皮带溜子,满载煤炭。

  皮带溜子终端,煤像瀑布向下洒落。

  鲁德祥与工人在井下高档采煤机组前工作。

  矿工人机电学习班上,韦玲穿着工作服在听课、做记录。讲台上,周淑杰在讲课,“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本夹子在讲桌上。

  伴着以上画面,在画面底部从右向左拉出主题歌词:

  汹涌的河!

  流过高山和峡谷,

  激起欢腾的浪波。

  把建设者的精神,

  继承发扬,

  四方传播。

  啊,拖长江啊我难忘的河!

  欢快的河!

  播种友谊和爱情,

  迎接严峻的生活。

  用拿风钻的双手,

  采掇乌金,

  放出光热。

  啊,拖长江啊我可爱的河!

  美丽的河!

  滋润土地和煤海,

  盛开鲜艳的花朵。

  向设计好的蓝图,

  奋勇前进,

  引吭高歌。

  啊,拖长江啊我心中的河!

  30

  得胜牌白面包车在火车站前广场停下。

  周淑杰拿下手提包,鲁德祥接过。韦玲下车来,接过黄逸俊手中一个稍小些的提兜。

  黄逸俊与司机握手。

  王志超、周淑杰,黄逸俊在鲁德祥、韦玲后面走入候车室。

  31

  车站内。列车窗口。黄逸俊坐在里面向镜头招手。

  列车开动。

  32

  站台上。从左至右王志超、韦玲、鲁德祥、周淑杰向黄逸俊招手。——黄在画面外。

  33

  列车渐快。黄逸俊招手,颔首。

  黄逸俊画外音:“我循着当年来时的路回归故土,离开矿区是那么难舍难离。人们大凡对一个地方倾注了热情便会产生这种感情。能保证我不再来吗?我不会忘记拖长江那个地方。”

  黄逸俊挥手的画面定格。

  推出字幕:再见。

  ——全剧终——

  原写于1984、8、15

  2001、4、12重誊

标签: 画外音 矿区 镜头 画面 工人 同志 江水 列车 江边 彭德怀 番长江电影 电影 在拖长江那个地方 的剧本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