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影视作品的产生和构成,无疑有着多种因素。其中,脍炙人口、令人过耳不忘的台词,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有些时候,一句精彩台词,虽然只是简单一句话、寥寥几个字,但足以成为影视作品的经典象征,承载起人们的共同记忆。如,1964年上映的《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那声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至今仍在人们心间回响,成为闪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光芒的永恒召唤。1955年上映的《董存瑞》中,董存瑞炸碉堡英勇牺牲时那声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今天依然彰显出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英雄气概,成为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朽号角。1963年上映的《小兵张嘎》中,老罗叔怒斥白吃西瓜的日军翻译官:“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这句话如今还在被引用,依然闪烁着哲理的光芒。1966年上映的《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那句指令“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度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游击战名言。1962年上映的《地雷战》中,儿童团成员铁蛋那句“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反映出人民群众抗击日寇时的机智勇敢,后来引申为时机到了再下手之意。
纵观上述精彩台词,它们大都具备下列主要特征:富有哲理,从看似普通平常的语言中释放出关于政治、军事、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意蕴;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的言词中饱含丰富的特殊涵义;画龙点睛,短短一句话就勾勒出相关事物的关键意象;朗朗上口,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能够广泛传播。一言以蔽之:它们看似简单,实则深邃,非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是难以完成的。
可见,精彩台词是观众共享的“精神点心”,是创作者同攀的“艺术高地”。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精彩台词呢?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同的创作实践者有不同的标准和答案。择其要义,笔者概括提炼出以下基本途径。
从生活土壤中掘取。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自然也是影视台词创作的源头活水。据报道,于不久前辞世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当年创作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时,曾苦思冥想多日却不得只言片语,后来他和女友泛舟公园,被同在湖面上划船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当即泊舟靠岸、一气写成。1955年,《祖国的花朵》上映,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始广为传唱。
部队生活是片广袤而肥沃的艺术创作土壤。不少军事题材影视剧中都产生了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精彩台词。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真正贴近军营生活、能够拨动官兵心弦、可以久久流传的台词还不够多。影视工作者尤其是军队文艺工作者应加倍努力,争取创作出更多源于且高于军营生活、深受官兵喜爱的精彩台词。
从群众语言中提取。人民群众有着无穷智慧,他们中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生动语言。如,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传遍祖国大地,令无数国人潸然泪下。军营是藏龙卧虎之地,部队官兵的语言饱含睿智,只要影视创作者深入军营、走近官兵,乐于在操场、训练场、演习场上与官兵抱成一团,就一定能够听到他们富有特色、充满兵味的生动语言,创作出具有深厚军营生活底蕴、能与广大官兵乃至社会大众同频共振的精妙台词。
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艺术是相通的。有位作家在探讨艺术时说,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某种感情时,受众也能体会到同样的感情。实践表明,创作影视台词需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作为与台词有着相似功能的影视插曲,就很值得剧本创作者深入学习借鉴。如《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中“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等,都值得在创作台词时加以借鉴。军队文艺有着辉煌成就,在话剧、歌剧、小品等艺术领域都有许多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富含浓郁的军营特色和艺术气息。影视创作者应从军队优秀文艺作品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进而在创作中酿造出醇美的台词,使之成为官兵爱不释“口”、观众喜闻乐见的金句。
从千锤百炼中萃取。那些足以传世的优秀作品,都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一位长期从事剧本创作的军队作家曾深有感慨地说:“虽然有些篇章和词句产生于‘灵感一现’,但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绞尽脑汁、经过不断酝酿和反复锤炼而写就的。”倘若影视创作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劲头,精益求精,就不愁创作不出经得起时间淘洗的精彩台词。
诚然,影视创作追求的不仅仅是几句台词的流传,更重要的是赓续和宣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恪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以真实、细腻、宏远、艺术的叙事方式锻造精品、传播真理、弘扬正道。这既是优秀影视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流传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期盼更多精彩台词伴随优秀影视作品问世的目的所在。
图片制作:李 韬
标签: 台词 官兵 军营 创作者 精彩 影视 艺术 语言 英雄 董存瑞 精彩台词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