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学习写作的时候开始,我就是茅盾同志作品的爱读者,其中,我特别喜欢他的短篇小说。一九三三年我曾经把他的《春蚕》改编为电影剧本,接着就打算改编《林家铺子》,后来因为听说已经有一家电影公司把它列入摄制计划,就搁置了。
《林家铺子》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很强,结构很严谨,人物性格很鲜明突出,是一个适合于改编电影的题材,所以二十年后,当北京电影制片厂又把这个改编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就很高兴地接受了。
我接受这个改编任务的时候正值整风时期,我曾在民主党派和工商业者的鸣放中听到和看到过许多工商界人士的思想动态,我想,针对着这种思想斗争,把《林家铺子》作为一面镜子,让今天正在改造中的工商业者回忆一下过去的那种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代,也许是有益处的。
为此,我最初的改编方案,是打算用倒叙的方法来开始的,这就是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工商业者鸣放辩论会的场景。这时候,《林家铺子》里的学徒寿生,已经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公私合营商店的私方经理,林明秀也许已经是一个中年的机关工作干部了。我打算让寿生在辩论会上讲话,让他用今昔对比的方法来追叙三十年前的工商业家的苦难时代,从此再转到原著小说中所描写的最初一章的情景。
这样做可以使主题明确一些,可以从今天的角度来分析昨天,但是,这样做也有它的困难和值得研究的地方。这不仅戴上一顶帽子和拖上一个尾巴,结构上、情调上都显得不很和谐,而且寿生、明秀出走以后究竟走哪一条路,我们也不能凭主观臆测来给他们做出结论。
终于我想,好的作品自有它不受时代影响的教育意义,加上今天观众的思想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相信不必改编者出来讲话,观众也一定能从原作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样,我只在开头的时候加上了一段旁白,其他情节、人物、情节冲突等等,都力求忠实于原著来编写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到今天的观众不一定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过去的生活这一事实,加上,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到原作者发表这篇小说当时的历史环境。
其一,一九三二年前后文网周密,任何一个作者要在公开的杂志上发表作品都不能像今天一样地畅所欲言。
其次,在当时,为了要组织起抗日救国全民统一战线,对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受到压迫较重的中小商业者,主要的还是要引导他们走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而不把锋芒集中到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我们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我们都能够了解到当时的环境,可是,当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在今天放映的时候,观众就完全有理由要求我们对《林家铺子里的人物作出应有的阶级分析了。
对此,我在征得了茅盾同志的意之后,对林老板这个人物的性格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我把老板这一类人物处理为:一方面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另一面又是一个还可以压迫人的剥削者。压迫他的是帝国主义、官僚办资本、大商人、大小军阀、国民党官僚、土豪劣绅,但是他有可以压迫和剥削的更弱小的对象,这就是农民、小商小贩,及孤寡无依的朱三太、张寡妇等等。他对豺狼是绵羊,但是他绵羊则是野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我想,不把林老板写成一个十足的老好人,不让今天的观众林老板有太多的同情,应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除出林老板之外,我对林明秀这个人物也作了点补充,这就是让她还有一点点的爱国主义。
在当时,反对日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林明秀是一个年轻学,因此,她被卷进这个时代风暴,跟着同学们喊喊口号、写写语,也还有可能的。
此外,我还割爱了一个原作中的细节描写,这是林太太有长期胃病,所以她经常有打呃这一个习惯动作。理由,也许是我的过虑,我觉得这一习惯动作在小说里可以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再在电影里,这可能会对观众引起喜剧果,而抵消了某些规定情景的悲剧气氛。
(《夏衍自传》)
标签: 是一个 铺子 林家 观众 我想 业者 这一 这就是 老板 人物 夏衍与电影 林家铺子 好的作品自有它不受时代影响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