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简·爱》唯一译稿,翁万戈白谦慎23年书信往来,手稿展往事

作者:雕龙文库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木心的这首诗歌从前慢,将我们拉回到对于昔日慢时光的期待中。讲究效率时代,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文字却已经成为稀缺的存在。你还记得,上一次提笔写字,是什么时候吗?或许我们早就忘记了写字的感觉,以书信等代表的手稿文化,也正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视野。这不失为网络时代带来的一种遗憾。书札文化逐步消亡的时候,文字的力量,尤显得难能可贵。它因人、书写工具和载体的不同,所产生的笔迹各具风采。这是一种温度,一种记忆、一种情感。

上海图书馆 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展览现场近期,上海图书馆推出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就是这样有温度:上海图书馆自2000年以来入藏的现当代名家手稿及集中展出,一批难得一见的名家未完成稿、未刊稿首度公开亮相。手写书信见字如面谦慎兄:多谢寄赠《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赶快拜读尊译《董其昌署款演变》一文,得益非浅。C。C。Riely原著的出版社、日期等等,似不见于注中。我很想买一部,不知应从何处?……这是一封十年前,知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收藏家翁万戈写给国际知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白谦慎的亲笔信。写下此信时,翁老已经91 岁高龄,但他仍兴致不减向白谦慎探讨其所译李慧闻《董其昌的其昌署款演变研究及其对董其昌某些作品系年及鉴定的意义》论文的感想。翁老在信中继续写道:文中开始比较王方宇先生及我对画家署款的研究,并称我为更彻底(p。116),又说将陈洪绶的署款基本上全部列出这一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使我汗颜!我与王方宇间互相切磋之事,在我自传中当详述。以年龄而论,我是王先生的后学了!·关于此书p.116第二段中钩字印成钧字,必是手民之误,颇为遗憾。·p.128,谈赵左画了上博藏《摹松雪翁高山流水》轴(图二十一、二十二),然后紧接以这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画作上,赵左写着‘摹李营丘华山图’……我读之颇为不解,请教。(想其中必脱落一段?)现开始读薛教授《王铎奇字》一文,不再啰嗦,此祝撰安万戈顿首4.25.09晨读这封信,仿若看到了一位求知若渴、治学态度严谨求实的长者形象。

翁万戈致白谦慎函(2009 年4 月25 日)此函1 页,28×21.6cm2024 年白谦慎捐赠还有一封书信来自更远的1998年,彼时,白谦慎在收藏家、学者王方宇去世后,曾撰写《纪念王方宇先生》一文,发表于1997 年12 月17 日《书法报》。因王方宇生前与翁万戈经常进行学术讨论交流,友情颇深,白谦慎特意复印了样报寄给翁万戈。翁万戈复信盛赞此文。此信中提到的翁万戈著作《陈洪绶》在此信写作当天已寄达白谦慎府上。

翁万戈致白谦慎函(1998 年6 月17 日)此函1 页,27.9×21.5cm2024 年白谦慎捐赠 白谦慎与翁老的通信,始于1991年,止于2024年,前后跨度23年之久。2024年7月起,白谦慎陆续将所藏名家书信和文稿捐赠上海图书馆。其中包括翁万戈、傅申、汪世清先生等致白谦慎书信共97通,145页。

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展览现场白谦慎收藏名家书信白谦慎曾回忆说:翁先生是老派人,凡是赴约,必写信感谢;收到我寄给他的论文,必写信告知;我给他寄贺年卡,他也必回寄,还常在卡上附言。翁先生长我三十七岁,与我的父亲和老师们同辈。但他写信遵循旧时一些惯例,称我为兄,翁先生写信纪年,有时用中法,日期写在署名之后,但更多地则采用西方惯例,写在信的右上方,写法也一如西例,1991年11月8日,写成11-08-91。手稿中,书信往来是重要的部分,这些名家书信往来,内容大都很广,有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有轻松愉快的生活点滴;也有长谈乐甚的友人雅集聚会……展现名人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展览有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晚年写给美国友人的两封英文信件:一封是1967 年2 月28 日致Henry Luce 太太函 ,表达对其丈夫——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HenryLuce 先生逝世的悼念;另一封为1977 年8 月11 日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Charles D.Hurd 教授函,感念Hurd教授的继父1905 年在库克学院,对初至美国留学的顾维钧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帮助。

顾维钧(V.K.Wellington Koo)致Henry Luce 太太函(1967 年2 月28 日)顾维钧( V.K.Wellington Koo) 致 Charles D.Hurd 教授函(1977年 8月 11日) 顾维钧晚年定居纽约,与美国的媒体及教育界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于此两函可见一斑。 一封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于1981年写下的《致曹辛之函》:他请图书装帧大师、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长曹辛之为其《日记三抄》做装帧所书之函。

叶圣陶致曹辛之函(1981 年10 月9 日)此函1 页,16.2×16.4cm2024 年杨雪兰捐赠从函中可见叶圣陶对《日记三抄》装帧的重视,虽有学者姜德明已代他请曹辛之设计,但叶老还是坚持亲笔写信提出所需要求。

陈之佛致郑振铎函(1947 年12 月24 日)1947 年12 月24 日,美术家、教育家陈之佛从同在中央大学任教的美学家宗白华处获见郑振铎《征求合资影印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启事》,当即致信郑振铎,称赞郑编纂此书旨在保存古代美术遗产,居功甚伟,并附寄书款,请求订购一部。

许广平致郑振铎函(1947 年8 月18 日)此函1 页,17.4×12.5cm2024 年方行后人捐赠书信的另一珍贵之处是它留下历史的印迹:许广平致郑振铎的一封信就以钢笔书写于鲁迅全集出版社便条上,鲁迅全集出版社是许广平携周海婴初创的出版印刷鲁迅著作的出版社,位于当时霞飞坊64 号,曾出版了《鲁迅全集》和各种鲁迅著作单行本。2024 年4 月,作家萧军之孙主动联系上海图书馆,向手稿馆捐赠萧红致萧军的两封珍贵书信。

萧红致萧军函(1936 年7 月26 日)此函1 页,16×20.2cm2024 年萧军长孙萧大忠捐赠 其中一封为1936 年7 月萧红赴日本后,由东京寄往上海给萧军的第三封信,收录于《萧军全集》第9 卷萧红信简辑存注释录中。 这批书简在1938 年春萧军与萧红在山西分别时,由萧军无意中随身带走,后他托付某教员转交萧红未果,几度辗转又回到萧军手中。文革期间失落了部分,萧军将保存下来的书简整理、注释,交出版社出版。信中上款均,署名吟。字里行间表达出萧红在异国的孤寂心境和思乡之情。一封封浸润手泽,如期待一纸飞鸿的岁月,令人怀念和珍视。再发现历史的遗珠手稿,是历史沧海留下的遗珠,是重新阅读与再发现的一份等待。展览中一件茅盾之子韦韬捐赠的茅盾唯一存世《简·爱》译稿被发现的故事很传奇,它的重新发现历经了22年之久:2024 年,上海图书馆在筹备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英国作家手稿展时,在馆藏手稿中发现了茅盾《简·爱》译稿。

珍雅儿 茅盾唯一存世《简·爱》译稿此稿16页,16×20cm1996年茅盾之子韦韬捐赠 此稿以钢笔书写于绿色硬封面的笔记本中,采用竖排格式,字迹端正隽秀、行文整齐,改动很少。文首有原著名JANE EYRE,茅盾自拟题名珍雅儿。内容是第一章至第三章的译文,1935 年译。 因为这一译名与后来通行名相距甚远,以致入藏上海图书馆22 年来未被注意。它的重新发现,使这部未发表的译稿成为研究茅盾及其翻译理论实践的重要文本。

茅盾《批评家》文稿此稿2页,15.9×20.2cm2024年方行后人捐赠 还有茅盾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批评家》文稿,经考证确定为佚稿,写作年代应为1933年。此稿是研究茅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其唯物主义文学观和理论的发展过程的重要材料,时至今日,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这些手稿中还有一大看点是未完成,看似未完成状态,其实留在纸上的每一处的修改擦拭,都透露着创作者的所思所想,为观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贺绿汀《游击队歌》伴奏谱原稿 如展览中,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留下的《游击队歌》伴奏谱原稿。这混声四部合唱钢琴伴奏谱手稿,是他用钢笔书写于开明书店制乐谱簿中的未完成稿。

丁聪《二马》插图画稿

《三毛学法》画稿一组2009 年张乐平后人捐赠艺术家留下的画稿,表现的是创作过程与思维的轨迹,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记忆穿越时空本次展览涉及名家众多,按手稿的内容与形式共分为文稿、诗稿、译稿、论著、书信、日记·笔记、剧本·题词、科学家手稿、乐谱、画稿等十个类别。 也许一时间,我们读不出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但是从这些一张张、一个个亲笔书写的字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

翟永明《橡皮空间》手稿此稿1 页,29.5×21cm2024 年翟永明捐赠 约创作于2010 年的《橡皮空间》是诗人、作家翟永明诗集《行间距:诗集2008—2024》中的重要作品,灵感来源于翟永明似梦非梦的瞬间,可能是一个幻觉,也可能是一次灵魂出窍的体验。在这个橡皮空间里,诗人同时体验到了前世、今生与未来,创作下这首诗。

戈公振 世界报业考察记1927年至1928年,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自费出国考察,行程数万公里,途经欧、亚、北美三大洲,搜集了大量新闻史资料,实地感受了世界新闻发展的潮流并对中外报业进行了深入思考。回国后,他曾将考察期间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撰成《世界报业考察记》一书,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但因日军轰炸,该书未及出版即毁于战火。 2024年,上海图书馆发现了该书付梓前的手稿,并附有历史照片及戈公振亲自设计的封面稿和版式设计图。上海图书馆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将此手稿整理出版,完成了戈公振、戈宝权叔侄未竟的遗愿。

夏衍《林家铺子》电影剧本 电影《 林家铺子》 , 原著为茅盾的同名小说。夏衍于1959 年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水华导演,谢添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1959 年上映。1983 年获第12 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名列中国电影90 周年十大优秀影片。 透过这些手稿,就如重温这些曾经书写的纸上岁月,与渐渐隐匿的文字背影。展览将展出至11月27日。展览信息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上海图书馆2024.11.8—2024.11.27 地点:上海图书馆第一展厅br/>-END-br/>文字/编辑:谢媛图片及资料:部分来源上海图书馆展览现场

标签: 手稿 上海 书信 图书馆 茅盾 译稿 名家 鲁迅 画稿 一封 茅盾 简·爱 唯一译稿 翁万戈白谦慎23年书信往来 手稿展往事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